在湖南贫困地区,“芙蓉学校”为众多孩子带来了优质教育的希望。下面就为大家分享建设和发展“芙蓉学校”的经验技巧。
1. 建设规划
自2017年11月起,湖南启动“芙蓉学校”建设,计划到2025年7月前在贫困地区建成100所,增加学位14.6万多个。目前已基本建成70所,投入使用43所。在规划设计上,有统一建设标准,风格协调、标识清晰、名称统一。比如在某贫困县的“芙蓉学校”,从外观上就能看出是统一风格。
在规模把握方面,实事求是确定校舍规模等,防止豪华办学。在一个山区的“芙蓉学校”,根据当地学生数量和实际需求确定规模,避免了资源浪费。
2. 资金保障
省委、省政府将“芙蓉学校”建设做到“三个纳入”。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像省委多次开会讨论相关事项。纳入重点民生实事,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3年提出目标任务,2020年还列入督察激励项目。纳入优先保障范畴,计划总投资80多亿,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24.98亿元。如某在建“芙蓉学校”,资金就得到了及时保障。
3. 社会参与
在配套建设上,动员社会资本参与,配套抓好交通、安全设施、校园环境等建设。比如一些企业参与到学校周边的道路建设,让学生上学更安全。同时社会力量还可以捐赠设备等,为学校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。
4. 教师队伍
“芙蓉学校”通过公开选聘择优选配校长和教师。而且在“国培”“省培”计划中倾斜支持教师培训。例如某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后,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进。通过培训,教师能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,提升教学质量。
5. 信息化建设
将全部学校纳入教育信息化创新试点,培育为“教育信息化示范校”。像新晃侗族自治县芙蓉学校与长沙学校联合建“云课堂”,山里孩子能和长沙名师同上一堂课。通过信息化设备,打破了地域限制,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。
6. 对口帮扶
一方面省教育厅组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,另一方面推动学校间链接建设网络课堂。如新晃侗族自治县芙蓉学校与县内教学点结对帮扶,已上30堂左右网课。这种帮扶让优质资源辐射到基层,实现城乡教育共享。
大家认为“芙蓉学校”这种模式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优化呢?希望大家点赞和分享本文,一起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。
总的来说,“芙蓉学校”建设是湖南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。从建设规划到资金保障,从教师队伍培养到信息化建设和对口帮扶,一系列措施让“芙蓉学校”成为贫困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希望之地。通过这些经验和技巧,有望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校得到发展,为教育公平做出更大贡献。